恒动变化

  生命在于运动,如朱丹溪《格致余论·相火论》说:“天之生物,故恒于动,人之有生,亦恒于动。”指出宇宙间的所有事物始终处于不断运动、不断变化之中,人的生命也是如此。恒动,即运动是永恒的、绝对的,静止是暂时的、相对的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。人的生、长、壮、老、已,充分体现生命的动态过程。人的脏腑经络、精气血津液等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,肺的呼吸,心的搏动,脾的运化,肝的疏泄,肾的藏精,以及六腑的传导化物,气血循行,津液代谢,皆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。

  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说:“物之生,从乎化;物之极,由乎变。变化之相薄,成败之所由也。”万物之生成从化而来,万物发展到极点由变而来。变化,分而言之,事物由小到大的量变发展阶段,谓之变;事物发展到极点而发生质变,谓之化。事物新生的过程,即“化”的质变过程;事物由小到大发展到盛极的过程,即“变”的量变过程。中医学论述生态世界乃至生命活动,其发生、发展乃至达到极点,产生质变,旧事物消亡,新事物产生,皆由于运动变化所致。

   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无处不在,运动贯穿于生命过程的始终,把握运动变化的关键称之为“机”。所谓“机”,即事物变化之所由,见于《庄子·至乐》:“万物皆出于机,皆入于机。”《说文》中说:“主发谓之机。”“机”指弓弩上发射箭的机关,引申为事物的关键。比如,气的升降出入运动,称为“气机”;精神情志的变化,称为“神机”;气机、神机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。病变之所由出,疾病变化之纲要,称为“病机”。如《本草经集注·序录》说:“凡欲治病,先察其源,先候病机。”唐代王兵说:“得其机要,则动小而功大,用浅而功深。”因此,临床准确辨析病机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关键。《黄帝内经》提出的“治未病”观点,主张未病先防、既病防变、愈后防护,即是把握先机思想在防治方面的具体运用。

  在疾病过程中,中医学注重从动态的观点,辨证求因,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,由于个体的体质差异,可能表现不同的证;疾病的发生、发展、转归,疾病的不同阶段,病机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。所有疾病变化,都是邪正盛衰、阴阳失调的结果。脏腑经络、精气血津液等失常,气机失调,神去机息,则生命活动出现异常,甚则危及生命。如外感表寒证,未及时治疗,则可入里化热,转成里热证;实证可转为虚证;阴虚日久可累及阳虚等。中医学“治未病”的防治思想,主张未病先防、既病防变、愈后防复就是应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处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,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,而使之处于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。因此,不断地把握疾病出现的新情况、新变化,细心分析,治贵权变,随时调整治法及方药,才不致贻误治疗。

  天地万物变化之根本源于自身的内在动力,如《易传·系辞上》:“刚柔相推而生变化。”刚柔,是指性质相反的两个方面、两种力量,总括为阴阳,阴阳的相互对立、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。中医学关于人类生命活动过程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,受到《周易》的深刻影响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说:“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,生杀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治病必求于本。”阴阳的相反相成、对立统一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发生、发展和变化的法则、纲领、根本和内在动力。因此,《景岳全书·传忠录上·阴阳》说:“医道虽繁,而可以一言以蔽之,曰阴阳而已……设能明彻阴阳,则医理虽玄,思过半矣。”中医学“察色按脉,先别阴阳”,综合分析辨别疾病证候之变化;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*“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,以平为期”,治病求本的治疗思想,以调整阴阳为基本治疗原则。“法于阴阳”为养生之道,顺应四时之变为维护健康的首要。